图片
中脘穴——任脉第12穴。 胃的募穴, 八会穴之腑会,手太阳小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阳明胃经、任脉的交会穴。
别名:上纪、胃脘、太仓、大仓、胃管、胃腕、中管、胃募。
【中脘穴释义】中即中间,脘即胃脘,
此穴当胃脘之中部,故名中脘。
《灵枢.脏论》:“胃者,太仓也。”《难经.45难》:“府会太仓。”太仓即中脘穴,中脘之穴当位体的中部,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,又是直接指胃而言,故又名太仓。《素问.气穴论》:“背与心相控而痛,所治天突与十锥及上纪,上纪者胃脘也,下纪者关元也。”《灵枢.根结》:“太阴根于隐白,结于太仓。”
《灵枢!营卫生会篇》:“中焦也并胃中,出上焦之后,此所受气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脉,乃化而为血,以奉生身,莫贵于此,故独得行于经遂,命曰营气。”饮入于胃,脾为胃行其津液。中脘之下部为建里穴,滋养五脏之阴精,精微物质来自中脘。
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,又号称胃的“灵魂俞穴”
图片
【中脘穴定位】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
取法:在上腹部,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即是。
【中脘穴功能】健脾和胃,补中益气。降逆利水
【中脘穴主治】
胃脘痛,腹胀,呕吐,呃逆,反胃,吞酸纳呆,食不化,疳积,臌胀,黄疸,肠鸣,泻痢,便秘,便血,胁下坚痛,虚劳,吐血,哮喘,头痛,失眠,惊悸,怔忡,胀躁,癫狂,痫症,尸厥,惊风,产后血晕。
现代中脘穴多用于治疗:胃及12指肠溃疡,慢性胃炎,萎缩性胃炎,胃下垂等
【中脘穴治疗方法】
1,针刺疗法:一般直刺0.5~1.0寸。孕妇慎用。不宜过深,瘦弱患者尤宜谨慎。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。
2,艾灸疗法:艾炷灸5~10壮;或艾条灸15~30分钟。
3,按摩:在中脘穴或摩或按,可治疗胃痛、呕吐等症。
【临床常见配伍】
1,配天枢穴治霍乱吐泻。
2,配天枢穴、内关穴、气海穴治急性肠梗阻。
3,配天枢穴、足三里穴治痢疾。
4,配天枢穴、足三里穴、内庭穴治霍乱吐泻。
5,配气海穴治便血,呕血,脘腹胀痛。
6 , 配足三里穴治胃痛,泄泻,黄疸,四肢无力。
7,配胃俞穴治胃脘胀满,食欲不振,呕吐呃逆。
8,配内关穴治呕吐。
9,配内关穴、梁丘穴治胃痛。
10,配脾俞穴、天枢穴、三焦俞穴、大肠俞穴、足三里穴、三阴交穴治久痢。
11,配大陵穴、劳宫穴、足三里穴、然谷穴、太溪穴治黄疸。
【临证拾遗】
1,一重症肌无力的患者,眼睑下垂,大肉脱陷,辗转全国各地治疗,效果不佳。
我们知道,中焦脾胃主肌肉,凡肌肉无力脱陷,病在中焦中脘,经过艾灸按摩中脘穴,足三里穴,关元穴等,中脘穴乃人体的大仓库,气血最丰富之处,这像靠近天池的草木,一特别滋润荣光,足三里乃身体的大补穴,素有“点按足三里,胜服大补鸡”之说,关元穴乃元气的开关之穴,经过近两个月的治疗,气血逐渐恢复,肌肉重新生长,重症肌无力得到了改善。
2,艾灸中脘穴,暖胃去痛疗效佳
临床实践中,我们得知十个胃病有六七个都是胃寒引起的,胃寒表现为胃痛连绵,不能吃凉的食物,精力疲惫。胃寒引起的胃痛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天越暖和,胃越寒,为什么这样呢?我们小时候喝过井水,夏天的井水是凉凉的,而冬天的井水是温温的,这是因为夏天地壳深部的阳气上升到了地面,所以井水变凉,而到了冬天,阳气又进入地里,使井水变热。人体也是这样,春夏时阳气由里到表,皮肤润泽润泽汗毛始生,面色红润,而到了冬季,阳气入里,汗孔关闭,皮肤变得干燥起屑,头发脱落,面色无花,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的人来说,天越暖,体内越寒,那么遇到这类疾病,可以中午艾灸中脘穴,其十分钟左右,即可消除胃寒症状。
3,养护脾胃的专家,中脘穴
我们的胃就好比人体中的农田,是承受五谷的土地。如果经常挨饿,就像土地失去了耕种,逐渐变得荒地,胃部疾病就会逐渐显现出来,其中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表现,就是胃痛,这个时候找中脘穴,准是没错的,中脘穴是谓的募穴,募有会集的意思,募穴为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,同时,足阳明胃经也经过中脘穴,中脘穴跟胃部关系极其密切。历代中医学家都习惯用它来缓解和治疗胃部的疾病。按摩时四肢并拢放在中脘穴上,再用力向下按点进去,以后数到十,然后松开再点,再松开,如此反复。
【经论感悟】
《针灸甲乙经》:心痛身寒,难以俯仰,心疝气冲胃,死不知人,中脘主之。伤忧悁思气积,中脘主之。腹胀不通,寒中伤食,饮食不化,中脘主之。小肠有热,溺赤黄,中脘主之。溢饮胁下坚痛,中脘主之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心下胀满,伤饱食不化,霍乱吐泻不自知,心痛,温疟,伤寒,饮水过多,腹胀气喘,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,伏梁,心下状如覆杯,寒癖结气。针入八分,留七唿,泻五吸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五膈,喘息不止,腹暴胀,中恶,脾疼,饮食不进,反胃,赤白痢,寒癖,气心疼,伏梁,心下如覆杯,心膨胀,面色萎黄,天行伤寒,热不已,温疟先腹痛,先泻,霍乱,泻出不知,饮食不化,心痛,身寒,不可俯仰,气发噎。
《针灸大成》:手太阳、少阳、足阳明、任脉之会。
《针灸聚英》:素注,针一寸二分,灸七壮……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,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。
《类经图翼》:孕妇不可灸。
《循经考穴编》:一切脾胃之疾,无所不疗。
《行针指要歌》:或针吐,中脘气海膻中补,反胃吐食一般医。
《点穴神书》:中脘,胃之募穴,募有募兵、募捐之意,
凡脏腑体力不行,点按中脘穴,便能给五脏六腑提供粮草,使脏腑得到补充。凡免疫细胞不够骁勇善战。点按中脘穴,等于给他们打鸡血,加能量,可以勇往直前,奋不顾身。
所谓: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粮草一断,万众立散。
所以,中脘穴乃粮草之穴,是人体的太仓粮官,五脏亏空,要靠中脘来补充,
通身虚劳,需仗中脘开仓放粮,赈灾救难。
道家认为,守住中脘穴,大病不会死,中脘又是腑会,故六腑之疾,中脘穴统管,从咽喉到肛门的疾病,中脘穴都有权利去控制它。
东垣曰:“气在于肠胃者,取之足太阴,阳明,不下取三里,章门 ,中脘。”又曰:“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,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者。”
【现代研究】
1,针刺中脘穴,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,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,表现为幽门开放,胃下缘轻度升高。
2,针刺中脘穴,可增加安静时通气量,耗氧量和最大通气量,对肺功能有影响。
3,针刺中脘穴,可使白细胞明显上升,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,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。
4,针刺中脘穴,对膀胱张力有调整作用。
5,按压中脘穴,在x线下发现,胃蠕动增强,波速增快,幽门痉挛解除。
6,针刺中脘穴,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,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。
7,动物试验表明,艾灸中脘穴,可降低血糖和尿素氮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